云南省政府3月22日下发通知,决定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这也是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层面第三次组织实施的全面土地调查。
云南省开展的土地“三调”,内容为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等。
云南土地“一调”没用高技术
1984年5月,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但直到1997年才结束。
谢文伟、李凤英两名作者2007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回顾了土地“一调”的细节。
为什么13年才完成?文章表示,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 依据县级成果逐级汇总而成,“(历时之长)主要原因就是调查经费的落实问题,有的县级领导不够重视, 县财政有钱但不愿把钱花在这种见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还有些贫困县确实拿不出钱来。”
当时技术条件差也导致调查用时颇久。文章表示,调查依靠的航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完成了,但间隔了五、六年才进行外业调绘,新增工作量很大。“除面积量算采用计算机技术,大部分工作由人工操作。即便是机算程序,各地也五花八门标准不一。图件一般是薄膜成图,使后续的市级、省级数据汇总、图件缩编困难重重、进度缓慢。”
而据省级土地部门人士披露,云南土地“一调”中“基本没采用新技术”。
“二调”历时3年 投入3万余人
2007年7月,土地“二调”正式启动,并于2009年底结束。不过,直到2013年底,各级土地部门才陆续对外发布“二调”的成果,云南则发布于2014年初。
土地“二调”中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大量运用了新技术,比如制作工作底图时采用了卫星影像图、航拍、GIS等,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数据库和网络管理体系,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实现了土地调查统计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公开化,使全国各地的土地调查数据不重不漏,全部上网。
据媒体报道,虽然遭遇了提供给云南的卫星影像数据时间推迟等困难,但云南土地“二调”工作效率仍大大加快,工作质量也有了保障和提高。调查中采用GPS等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了实地测量,使数据现状与实际情况能相吻合。
云南的“二调”历时3年,投入了3万余人,全面查清了全省129个县(市、区)、1367个乡(镇)、14173个村委会的土地利用现状和面积。
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
2008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土地调查条例》,条例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
根据这个条例,土地调查的内容包括几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通过土地调查,基本摸清了土地家底、权属情况、使用情况等。特别是土地“二调”,其数据为党中央、国务院最终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提供了依据,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调”将与不动产登记衔接
2017年末,国家层面启动了土地三调,从土地二调正式启动的2007年算正好十年。
“其实‘二调’和‘三调’(按结束算)间隔时间并不是太长,但近年来土地使用情况变化很快,所以及时开展‘三调’还是必要的。”有土地系统人士向媒体表示称。
本次土地“三调”由国务院牵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出任办公室主任,按照分工,王广华在国土资源部内部分管不动产统一登记、地籍等业务领域和方向。
媒体报道称,有国土部官员表示,土地三调的基调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没有内容的添加”,已要求各省(区、市)经费预算早预留、做充分。
在土地“三调”中,卫星遥感、图斑技术等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技术运用以及保障体系上更加完善。同时,“三调”工作也将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衔接。
上述官员表示,“三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登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隆阳区3580元/m²
隆阳区待定
隆阳区4500元/m²
隆阳区待定
隆阳区待定
隆阳区3400元/m²
昌宁县60万元
隆阳区64万元
隆阳区50万元
隆阳区36万元
隆阳区640万元
隆阳区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