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保山热点/正文

云南保山市:“棚改”改出新生活 让群众幸福安居

2017-12-25 来源:保山房网
 
点击
 
评论
03

  本网讯 “老房住了几十年了,每次下雨,院子里满地都是泥巴,自己住着不舒服,办红白喜事也不方便。现在搬进了安置小区,小区配备了餐饮为民服务中心,今天我孙子过生日在这里举办酒席,既方便又卫生,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12月15日,家住青华街道红花四方社区的安置居民张洪花抱着孙子喜笑颜开地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张洪花家只是红花村1758户进行“棚改”家庭中的一个。而这1768户家庭也只是保山中心城区近5万人参与棚改实现“安居梦”家庭的一个缩影。

  棚户区是指建筑密度大、结构简陋、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的住房较为集中的区域。棚户区改造是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棚户区群众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2013年以来,保山市结合《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3—2030)》发展目标,将保山中心城区下村、红庙、火车站、青华湖和青阳五个片区列为2013—2017年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重点实施项目。项目共涉及11312户、约5万人口,拆迁面积253.6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0多亿元。截至目前,共建成安置房17671套,已选房7424套。

  从破败不堪、阴暗脏乱的“蜗居”,到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保山3年磨一剑,走出了自己的蝶变之路。

  创新融资机制,破解“资金难”

  如果从城市棚改来讲,就目前来看,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难”的问题。我省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评审获贷款达1000多亿元,其中,保山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贷款大约占到四分之一,达216多亿元,是目前云南乃至全国获棚户区改造项目国开行贷款最多的地级市。作为一个财政收入处于全省中游的地级市,保山市始终坚持“建设靠金融”的理念,创新融资机制,破解棚户区改造资金瓶颈。

04

  2014年4月,我市与云南建工集团、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保山市2013—2017年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开发、融资建设合作协议,共同实施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协定由云南建工集团指派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保山市2013—2017年中心城区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融资开发主体,负责向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争取融资。棚户区改造项目收入进入市政府及省城乡投公司的共同账户,专项用于偿还投融资资本金本息。

  “保山市委、市政府将棚户区改造建设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成立了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建设指挥部,高效、有序推动了各项工作,促成了项目最先落地、最先实施、最先分配入住。”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总经理、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汪宗彦对记者说。

  创新工作方法  破解“征迁难”

  “千难万难,征地拆迁第一难”,征地拆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社会利益重新分配,难度很大,情况复杂,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自2016年9月以来,我市将法治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创新工作方法,不仅找准了棚改方向,也提高了安置效率,促进了社会和谐。

  据了解,隆阳区抽调了城区所有实职副科级以上领导及其他干部,采取区级领导挂片,乡镇(街道)、部门领导干部包保到户的工作责任机制,按照时间倒逼、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的工作要求,实行征迁干部包宣传入户动员、包签订协议、包领款搬家、包房屋拆除、包安置入住、包生产发展的“六包做法”,形成了依法依规、公正公平、安定有序的良好征迁格局。

  河图街道社会事务办主任王海涛是河图土地房屋征收的“老把式”,自2013年以来,先后参与了20多个征拆项目,挂户50多院房屋,参与土地征收5000余亩。黄土坡房屋拆迁中遇到的某“上访专业户”,软硬不吃,正是王海涛不抛弃不放弃、入户10余次,最终说服了该户签订《房屋征收协议》,达成停访息诉约定,被河图镇群众称作拆迁专家“鬼哥”。“一是真心真情,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叩开百姓心门。”是王海涛总结出的心得。

  提升服务功能 破解“安居难”

  “以前,我所在的棚户区消防隐患较大,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如今,我们小区全部是高楼大厦,配套有幼儿园等公用设施,安置房可与商品房业主一样享受这些公用设施带来的便利。”家住红花社区的张明寿对记者说。张明寿原来是棚户区红花打渔村居民,以前一直住在自己建的老房子里。

01

  记者在张明寿居住的新房看到,客厅、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很温馨。张明寿笑着说:“这套房子面积120平方米,隔壁同一样面积的一套也是我家的,是按照旧房子的面积等比例兑换的,住得非常舒心。平时在小区当保安,每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生活比以前更轻松了。”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保山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杨绍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红花一期、红花二期、青阳一期、青阳二期四个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区已交房入住,廖官安置区和沈官安置区正在加班加点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明年4月交房。其余两个棚改区采用了货币化安置,有效缩短了安置周期,满足了棚户区居民多样化安置需求。

  据了解,在安置区建设过程中,我市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畅通、安全工程,统筹安排了社区、幼儿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绿地、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02

  “过去,我孙子就读的幼儿园是老旧房屋,条件差、距离远。现在好了,我们老人出门几步路就把孙子送到了幼儿园,这里有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设备,既方便又放心。”住在红花安置小区的曾何春激动地说。

  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后,居民的管理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我市在回迁安置小区委托隆阳广厦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物业管理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完善小区功能配套、降低物业收费标准、搭建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切实打通服务棚改安置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引导群众快速适应居住新环境,让安置群众“住得进、住得惯、住得好”。

  提高“造血功能”  破解“安心难”

  我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让棚户区内的群众告别了曾经的“蜗居”,实现了“安居”,经过改造,群众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城市的品位得到了提升。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搬上楼后,生活成本高了,如何让居民们生活得“安心”成了新的问题。

  在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创业就业问题方面,我市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区域集中安置被征地群众,实现“居民同城就业、农民就地市民化”的棚户区改造新模式。结合城市产业发展,通过组织就业培训、供需见面会,依托工贸园区、义乌商贸城为被征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并为需要创业的群众提供小额创业贷款。

  已搬进红花小区安置房的年仅27岁的梅冬亮说起这次棚户区改造,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以前在田里种植莲藕,虽然有一定收入的,但是特别辛苦,如今他凭借自己会修车的本领,已被聘为小区旁边一家汽车维修工,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固定收入,生活比以前更幸福了。”

  位于保山市青华海西侧的李海草片区,大部分群众世世代代都是以做豆腐为生。为解决被征收群众棚改后的收入问题,隆阳区委、区政府积极对接市规划部门,在安置小区附近,由政府出资统一规划了豆腐加工经营的“豆腐坊”,提供给安置群众租赁使用。

IMG_7199

  李永安生活的保山市青华海西侧李海草李家屯划入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中,这让和李永安一样的40多户居民喜出望外。“幸好遇上了棚户区改造,给我们这个片区的住户带来了更幸福的生活,搬到这里加工经营豆腐,可以享受租赁优惠政策,扩大了加工经营规模,也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年产值比以前增加了约30%。”李永安说。

  在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总经理、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汪宗彦看来,棚改不仅能造福百姓、改善民生,也能提升城市功能,补齐城市建设短板,还能消化市场上的商品房库存,由此拉动经济发展。“保山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带动了综合管廊等新增项目投资约118亿,实现了2016年商品房开发用地销售收入1.29亿元,2017年预计突破16亿元。而房地产又能带动建材装饰、家具家电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拉动保山中心城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汪宗彦说。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保山房网(www.bsfangw.com)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